近几年来,美国一流高校的本科生录取率一路走低。前不久公布的2016年数据继续呈下滑趋势,著名的8所常青藤高校中,就有6所的本科录取率较去年下降。不少名校的本科录取率创下历史新低,例如哈佛大学只有5.2%。也就是说,在自认为已达到了哈佛大学入学标准、进而递交入学申请的人当中,只有大约二十分之一的人会被录取,可见竞争之激烈。
这样的数据既令人惊讶,又在意料之中。说令人惊讶,是因为近年来美国名校的本科录取率下降得确实太猛了些。11年前,常青藤高校的本科录取率都高于10%,到今年就只剩两家还能如此了。如果说10年前进美国一流名校读本科是从拥堵的街道挤出一条路来的话,那么现在真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
但这一趋势也在意料之中,因为其原因很简单也很明显——那就是申报这些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增加,而学校的录取计划保持稳定,录取率自然就变小了。美国国内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当然是主要原因,但国际学生的大量涌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从2004~2005学年到2014~2015学年,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数量从56.5万人增加到97.5万人,占全体学生比例从3.3%增加到4.8%。在综合排名靠前的研究型高校以及在研究生当中,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。其中,中国学生的表现极为抢眼。2009~2010学年,在美高校的中国大陆籍学生人数为12.76万人,其中本科生占32.3%,研究生占52.1%;到2014~2015学年,这一数字上升到30.4万人,其中本科生占41%,研究生占39.6%。
不但整体数量增长迅猛,而且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本科生成为游学队伍的主体。从这些数据看,说国际学生“抢”了部分美国本土学生的教育资源,加剧了美国好大学难进的现象,恐怕不完全是无稽之谈。
美国社会对国际学生涌入的反应
那么,美国社会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?就我的观察而言,总体是淡定的。不淡定的声音也有,比如《波士顿商报》曾抱怨说,波士顿地区的游学生增长速度超出全美平均水平一倍,一些高校的本地学生比例下降了约五分之一,主要外来增长源就是中国学生云云。
但是总的来说,美国社会对高校外来生源增长的现象反应并不激烈。无论是普通民众,还是教育人士,基本保持平和、理性甚至欢迎的态度。经分析有以下几条原因:
第一,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适龄人口在下降。美国人口普查局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13年两年间,美国高校录取学生人数一共减少了约93万人,是自大萧条时代以来高校录取人数减少幅度最大的一段时期。所以不少高校,特别是适龄人口减少比较多的地区的高校以及不太知名的高校,实际上正面临着生源危机。对这些地区、这类高校而言,外来学生的增多不但不会挤占教育资源,反而可以促进教育发展。
第二,美国教育资源丰富,选择余地大,兜底能力强。从就业导向、注重技能培训的社区学院,到实力不俗、性价比颇高的州立大学,再到以通识教育和精英培养为理念的文理学院,直至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,学生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。常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高校,通过服务地方,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循环,使得学生就业情况甚佳,在名校的眼皮子底下办得有声有色。第三,国际学生与美国本土学生就读的层次和学科重合度比较有限,在某些领域甚至互补性很强。在本科层次,美国一流高校给国际学生的名额多年来波动很小,对本土学生没有形成大的冲击;在研究生层次,2013年7月有一项统计表明,国际学生占美高校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,以电气工程专业为最高,达70%,个别学校甚至超过90%;其次为计算机科学,达63%;工业工程专业居第三,为60.4%。此外,化学工程、材料工程、机械工程和经济学等学科比例也都超过50%。但是,这些学科大多不是特别受美国本土学生青睐,国际学生的到来还提高了这些学科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。
第四,美国民众的高等教育观总体较务实理性,对名校光环相对不那么膜拜。美国高校的实际入学率,即已录取者中最后来校就读的比例很能说明问题。这一数据超过70%的,全美屈指可数,即便高居榜首的哈佛大学也只有80%出头。换言之,在接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中,有约五分之一之众没有去就读!这在其他很多国家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,但这正是美国务实、独立、不盲从的民族性格的体现,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国际学生蜂拥而入,美国本土民众却并无特别强烈的权益受损感。
第五,美国高等教育界推崇开放平等的理念。从历史上来看,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这般领先世界的地位,与其不断接受、吸收外来优秀人才密切相关。2013年7月,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出台了一份报告,认为国际学生的加入提升了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质量,有助于所在高校吸引一流学者,进而令美国本土学生也受益,并且建议采取措施吸引这些国际学生毕业后留美。报告作者甚至批评美国政府“在不该让谁进入美国的问题上花了太多时间,而在该让谁进入美国的问题上花了太少时间”。
为什么常春藤盟校大幅减招中国学生?
老是搞事情的SAT
目前没有任何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官解释过为何减招中国学生,但不少中国学生和游学机构分析认为,考试作弊、成绩虚高是减招的原因之一。
去年1月,本来要去澳门考SAT的某同学突然收到邮件:他的考场被取消了。SAT的主办机构美国大学委员会(College Board,以下简称CB)在邮件中写道,他们得知有学生提前拿到了考题,为了公平起见决定取消考试。
这已不是SAT主办机构第一次意识到作弊问题的严重性了从2014年10月到现在,CB已经八次推迟亚洲考区的放榜时间。
频繁出现的泄题和作弊疑云与SAT考试自身的制度设计有关。与每年都重新命题的中国高考不同,SAT的试题来自循环使用的题库:一套题目考完后,组织方会将试卷回收,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使用。比如,2011年6月,亚太考区使用了2010年6月北美考区的考题,而2013年10月,亚太考区又使用了同年3月北美的试卷。
在每年约7次SAT考试中,CB会公布其中3套卷子,另外4套未公布的试卷会保存起来,以后考试重复使用。
在今年初SAT考试改革前,中国市场上已经积累了非常完整的往年试卷库。甚至有游学机构和考点人员里应外合,想尽一切办法搞到试题。今年路透社连续发布深度报道,揭露了海外游学市场的乱象,其中就包括SAT亚洲考区泄题丑闻。
今年初,CB 推出了SAT改革,考试内容有一些调整,分制也从2400分改成了1600分。然而3月份北美新版SAT考试结束后几天,真题就已经在网上流传,新SAT仍然很容易破解。而且,新版SAT仍会循环使用旧考题。
净土ACT不复存在
屡禁不绝的作弊现象让中国SAT高分考生对美国大学招生官的吸引力大打折扣。作弊阴云使得那些凭本事考出高分的学生也一起受到怀疑。有学生开始转投另一个标准化考试:美国大学入学考试(ACT)。
然而2016年6月,韩国、香港和中国共56个考场的ACT考试因透题被取消。除此之外,ACT海外培训和考试的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。
2005年,ACT公司收购了“国际评估证书”(GAC)教育机构,GAC旨在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英、美等国家的大学提供考试培训。游学培训机构需要向ACT递交一份申请,ACT会派人实地考察。如果申请获批,就可以成为GAC认证的培训中心,并获得组织ACT考试的权力。
ACT在中国的考点全部是这些经过特许认证的机构。如果不上这些学校的培训课程,就需要自行出国考试。而如果在这些培训机构报名上课,就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考试,监考老师也是这些培训机构的雇员。显然这样的设计有损考试的公平性。
优秀学子不幸躺枪
据机构统计,2015-2016学年拿到常春藤录取的中国学生约有80人,比2014-2015学年少了约50人。而2017学年的提前批申请获得通过的中国学生约30人。根据往年的经验,提前录取一般会占到常春藤最终录取中国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。也就是说,2017学年常春藤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非常少。